发布时间:2024-04-02 05:17:00 来源:NG28南宫娱乐官网 作者:ng28南宫娱乐官网版
在网络上,曾经有个关于“孤独分级”的热帖,一到十级从“一个人逛街”、“一个人吃火锅”,到“一个人搬家”。在这十级之上,“一个人看病”被誉为“骨灰级孤独”。
而在现实生活中,一些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孤独:“空巢老人”、“单身青年”以及为生活奔波忙碌的普通人。
近两年,“职业陪诊师”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。他们的出现,能给那些“孤独就诊者”带来怎样的帮助?他们还遇到了哪些问题?带着这样的疑问,天津广播记者走近一对陪诊师夫妇张敏和王中原,跟随他们走进这个新兴的行业。
周三早晨七点刚过,张敏早早来到了天津市肿瘤医院。在一楼大厅等了一会儿,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招着手向她走来。他就是张敏当天的陪诊对象李彬。
没有什么寒暄,张敏带李彬上到三楼,拿着提前打好的检查单,在彩超室外排队等候。7:30,候诊电子屏上出现了李彬的名字,张敏拍拍他的肩膀,目送他走进彩超室。
趁着李彬做彩超的功夫,张敏走到大厅,在自助机上打出他的验血报告,一项一项仔细看完,稍稍松了口气。“他在一年半前做了甲状腺手术,指标控制得不错。”做了三年陪诊,张敏也成了半个专家。
刚过40的李彬,来自山东潍坊。跟妻子共同打拼20年,在当地开了一家面馆,还有一儿一女,生活可谓美满。但是2022年的一次寻常体检打破了他们的平静。在那次体检中,李彬查出颈部囊肿,后被确诊为甲状腺癌。他在当地接受了第一次手术,效果并不理想,于是来到天津进一步治疗。
回想起第一次来天津看病的经历,李彬记忆犹新,“当时不知道能不能治,特别煎熬,精神也紧张。到了天津我们哪儿都不认识,幸亏有张敏一直陪着我们、安慰我们,感觉没那么慌了。”
一年半前,张敏第一次带着李彬夫妇就诊,挂号、缴费、做检查、取报告一直忙到深夜。因为病情危急,手术被安排在半夜12点。“我进手术室的时候,她一直陪我爱人在外面等,让她身边有个伴儿。”说到这里,李彬的眼睛有点湿润。
做完手术后,李彬的病情得到了控制,但是三年内每半年要进行一次复诊。因为认识了张敏,复诊也变得更加便捷。
“复诊的第一次鉴诊主要是让医生开检查单子,可以不用病人来。大医院的检查不是当天都能做的,有的要约到两三天后。所以每次复诊前,我会先了解他的身体情况,代他跟医生沟通、开单子,等到能做检查的时候再让他过来。”张敏说。
这样一来,原本需要四五天的复诊时间,就能缩短到一两天。而这一两天的检查,也随着两家人的熟络,逐渐变成了朋友间的小聚。“这次我是自己开车过来的,让我爱人在家里盯店。昨天晚上跟他们两口子一起吃了饭,还去逛了海河。”李彬说。
很快,李彬做完了当天的彩超检查,走出检查室时,张敏向他扬了扬手中的报告单,虽然戴着口罩,但是看到那笑得弯弯的眼睛,李彬也笑了。
就在不久前,张敏还陪着75岁的张大娘,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查身体。张大娘是“陪诊”服务的老客户了,老人的独生女多年前定居美国,张大娘和老伴儿因为不习惯异国的生活,回到天津,成了一对“空巢老人”。
两年前,张大娘因为脑供血不足时常感到头晕,远在国外的女儿从网上找到张敏的电话,拜托她带母亲去医院看病。
“大娘的腿脚不好,出门要做轮椅。老伴儿早年耳聋,说话有点结巴。孩子不放心他们自己去医院。”那段时间,张大娘每天都要输液,张敏陪着老人跑了几趟医院,越来越熟悉。
每次去医院,张敏都要到家里接张大娘,看完病再把她送回去。一次从医院回到家,张大娘拉着张敏进屋坐坐,在客厅聊天时,指着墙上的一个挂钩对她说,“小张你看那个挂钩,我闺女没出国的时候,下班回来就把包挂在那儿,早上上班再拿走。以前我盯着那挂钩空了,我想反正闺女晚上就回来了。但是现在盼不到了。”
认识这么久,张大娘每次说起女儿,话语中都是骄傲,“我闺女从小学习就好,毕业后的工作也是自己找的,特别懂事儿!”但在生病时,老人终于流露出失落的情绪。
从那时起,张敏就把老人放在了心上,逢年过节都要打个电话问候一下,有时办事经过,也会上楼看看他们。
2022年8月17日的晚上,张敏接到了张大娘老伴儿的电话,电话那头的声音急促,“小张你现在能来一下吗?你阿姨头晕得厉害!”
当天晚上,张敏带着两位老人来到总医院挂急诊,挂号、鉴诊、缴费,做核磁、开药、取药、输液,一直忙个不停。等到完成治疗把两位老人送回家时,已经快凌晨三点了。
从医院回到家,张大娘给女儿拨通了视频电话,拉着张敏一起出现在镜头中,“我没事儿了,还是病,有小张陪着我们呢,你放心吧!”那一天,张大娘依然笑着对女儿说。
当年刚到天津,两人租住在一个老小区,小区里的老人多,天气好的时候,三三两两聚在外面晒太阳,性格温和的王中原个子高,在小区里挺“扎眼”,有时从老人身边路过,就会主动打个招呼。慢慢地,他发现了老人生活中的一个痛点。“人年纪大了,难免有些头疼脑热,好多老人天天说不舒服,就是不去医院,因为怕给孩子添麻烦。那时我就想,要是有个人能陪他们去看病会不会好一点?”
创业之初,公司只有夫妻二人,参加培训、买器材、布置办公室、发广告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来,最难的还是找不到客源。
“我们在一些网站和团购平台上发布信息,但是老年人很少能接触到这些信息。”在王中原的印象中,最艰难的那段时期,两人花了1200多块钱的广告费,只接到一个200块的订单。
给张敏留下深刻印象的,是一个20岁出头的南方女孩。那是2022年,女孩确诊乳腺癌,来到天津看病。
“比我还要瘦小,挺清秀的小姑娘,刚刚结婚一个月。那次来天津丈夫没跟着,就她一个人。”回想起那个女孩,张敏的声音有点哽咽。
那天,张敏陪着女孩在肿瘤医院看病,结果令人惋惜,女孩的病症非常特殊,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。看完病,女孩拒绝了医生让她住院的建议,拜托张敏帮她找个民宿休息一下。
张敏帮女孩联系好住处,又主动提出可以骑自己的电动车送她过去。停下等红灯的时候,张敏听到身后的女孩说,“姐姐,医生说我还能活四个月,我不想治疗了,我想回去陪陪我的家人。”
静默片刻,张敏鼓励女孩,“医生说还有四个月,咱就活出六个月,一年、两年给他看看!不管还有多长时间,都得好好生活。”说话时,张敏没回头,因为她也已经泪流满面。
过了一段时间,张敏收到了女孩丈夫发来的一条信息。“他说,感谢您在我老婆最难过的时候陪在她的身边,这份情我们会永远记住。”再说起这件事时,张敏又一次留下了眼泪。
没有行业规范、没有政策支持,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的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(2022年版)》当中,“陪诊师”这一职业仍未被收录在内。
有人打电话来,一张口就问,“你能弄到某某主任的号吗?”也有独自做人流的年轻女孩想让他们冒充家属到医院签字。遇到这种情况,王中原都会一口回绝。“陪诊服务不能违法,不能违背伦理道德,涉及患者生命健康的事情不能儿戏。”
说到行业的现状时,王中原用六个字概括:有需求、没市场。“很多人都会觉得有这项服务很好,但是真到了花钱的时候考虑得就多了。”说这话时,王中原的语气中颇有些无奈。
在陪诊的过程中,王中原最大的感受,是医院的智能化升级,却给老年人看病带来了更多的考验。“很多老人眼花、耳背、腿脚也不好,医院虽然有导诊和志愿者,但是并不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要。”
过去,王中原也尝试过跟一些医疗机构建立联系,但结果并不乐观。“如果让医院帮我们对接客源,他们也会担心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,是不是要承担连带责任。”
为了维持公司运行,三年来,张敏和王中原一直在根据客户的需求延伸服务。现在,公司微信小程序“助医宝护理站”上,已有“约陪诊”、“约代问诊”、“上门接送”、“代取药取报告”等12项内容,每一项都明码标价,病人可以通过小程序在网上下单。
2024年以来,公司一个月能有100多个订单,基本能够维持日常运行,但陪诊服务只占其中的1/5。
但即使如此,陪诊行业仍在悄然兴起。记者用手机软件搜索“陪诊服务”,页面显示出多家机构,半天报价都在200元上下。
这些年来,张敏和王中原招募了20多人的团队,其中五人是专职,其余都是兼职。王中原也投入更多精力,梳理工作重点:看病前患者要做哪些准备、看病时间选择的技巧、医生最想知道的常见问题、需要掌握的预检分诊常识、陪诊师需要具备的急救常识,他把这些内容整理成课件,为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。
“现在公司接到的陪诊订单中,80%都是老客户,还有一些是老客户介绍来的,这也是对我们的认可。”说到行业的未来,王中原仍然很有信心。
中午12点,张敏陪李彬完成了当天的复诊,王中原也特地赶到肿瘤医院跟他告别。当天下午,李彬就要回潍坊了,三人在医院门前留下一张微笑的合影,约好半年后再相见。(记者:张歆、刘倩 编辑:陈彤、霍然)
地址:南宁市东葛路118号青秀万达西(甲)3栋39楼3909室
联系电话:0771-5861520/920
CopyRight© 南宫28官方网站-NG28南宫娱乐官网版 版权所有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733号 南宫28官方网站